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经济学老友(兼“人间清醒”型分析师)。今天咱们聊一个扎心话题:为什么你的借呗账单像俄罗斯套娃,还完一茬又冒一茬?
别急着甩锅给“马爸爸”,咱先用经济学原理扒一扒“循环贷”背后的猫腻,最后送你一套“科学戒贷指南”(包教包会,无效退款…哦不,退款得找支付宝)。
一、行为经济学陷阱:为什么你总忍不住点“再借一笔”?
案例1: 小王用借呗还了信用卡,下个月又用信用卡还借呗…完美闭环,堪称“当代金融永动机”。
这其实是“心理账户”效应在捣鬼——大脑会自动把“借来的钱”和“赚来的钱”分开放(就像你把工资当亲儿子,把网贷当干儿子)。结果?借钱时毫无负罪感,还钱时哭得像被雷劈。
专家支招: 给自己设定“借贷红绿灯”——比如“每月借款不超过工资10%”,超过就剁手(物理意义上的也行)。
二、利息的魔术:你以为的“低成本”可能是幻觉
支付宝说“日息万3”,听起来比奶茶便宜?咱算笔账:
- 名义利率:0.03%×365天=10.95%
- 实际利率(按复利计算):接近20%!(相当于每年白送支付宝一部iPhone)
这就像健身房年卡——你以为天天去就赚了,结果去三次就躺平,反而亏得更多。
专家支招: 打开Excel(或掏出计算器),算清楚这三项再借钱:
1️⃣ 真实年化利率
2️⃣ 逾期违约金(通常比高利贷温柔不了多少)
3️⃣ 你未来三个月的现金流(别指望中彩票)
三、系统性风险:循环贷是经济版的“温水煮青蛙”
金融学有个词叫“债务螺旋”——一开始你只是借5000买手机,后来发现工资覆盖不了月供,只好再借1万补窟窿…最后成功晋级为“支付宝终身VIP债务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会扭曲你的消费观。比如看到新款耳机:“反正能分期,四舍五入不要钱!”(醒醒,四舍五入的是你的存款!)
终极自救指南(亲测有效版)
1️⃣ 冷冻法: 把借呗额度调到最低(比如1000元),和冲动消费说拜拜。
2️⃣ 替换法: 急需用钱时优先用亲友无息借款(脸皮薄?想想20%的利息够请客十顿火锅了)。
3️⃣ 休克疗法: 直接关闭借呗功能(适合狠人,效果堪比戒奶茶)。
结尾彩蛋
下次想点“借款”按钮时,默念这句经济学咒语:
“今天的我看起来很有钱?不,是明天的我特别穷!”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但建议转发给那个总找你借钱的朋友)
TAG:借呗经常循环贷,借呗循环借没有事吧,借呗循环借的后果,蚂蚁借呗一直循环贷,借呗经常循环贷可以吗,借呗经常循环贷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