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1. 合法放贷情形
  2. 非法放贷情形

在当今社会,资金借贷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借贷行为的普及,一个关键问题也随之浮现:放贷款是否构成违法行为?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不同情境下放贷款的合法性,以及可能触及的法律边界。

一、合法放贷情形

1、金融机构的合法放贷:银行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正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是合法的,这些机构遵循严格的监管要求和风险控制流程,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类贷款服务,以满足合理的资金需求。

放贷款是否犯法?

2、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也是合法的,只要借贷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借款合同明确约定了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等条款,且不存在违法情形,如高利贷、诈骗等,这种民间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二、非法放贷情形

1、违反国家规定与未经批准:如果放贷款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业务经营的相关规定,或者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就可能构成非法放贷,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贷款业务,或者超越经营范围开展贷款业务等。

2、经常性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放贷: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这里所说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如果个人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20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1000万元以上;个人违法所得数额累计在80万元以上,单位违法所得数额累计在400万元以上;个人非法放贷对象累计在50人以上,单位非法放贷对象累计在150人以上;造成借款人或者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均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

3、高利贷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的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以不予偿还,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属于高利贷。

4、贷款诈骗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这包括但不限于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证明文件或产权证明作担保,以及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行为。

放贷款是否犯法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合法的放贷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而非法放贷行为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个人,在进行放贷活动时,都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放贷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