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校园中,本应洋溢着知识的芬芳、梦想的光辉与纯真的友谊,近年来一种名为“校园循环高利贷”的黑暗现象却如阴霾般悄然笼罩,给无数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与灾难,严重侵蚀着校园的健康生态和学生的未来发展。

校园循环高利贷,通常是指一些不法借贷机构或个人针对在校学生群体,以看似便捷、低门槛的借款方式吸引学生借贷,但背后却隐藏着极高的利息和各种隐蔽的收费条款,学生们往往因缺乏社会经验、金融知识匮乏以及对金钱需求的急切心理,轻易陷入这一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旦踏入,便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难以自拔。

起初,这些借贷平台打着“快速放款”“无需抵押”“低息优惠”等诱人旗号,让一些面临经济困难或受到物质诱惑的学生心动不已,有的学生为了购买新款电子产品、名牌服饰,或是应付突发的家庭经济支出,怀着侥幸心理向这些平台伸出了求助之手,他们可能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就能迅速获得一笔资金,看似解决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好景不长,当还款日期临近时,学生们才发现,实际需要偿还的金额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除了高昂的本金利息外,还可能会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如手续费、逾期费、保证金等,由于学生本身并无稳定收入来源,面对高额债务,他们往往只能选择逾期还款,而这,恰恰是借贷平台所期待的,因为逾期后的利息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

为了偿还不断累积的债务,许多学生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从多个平台继续借贷,试图以新债还旧债,从而陷入了“循环借贷”的怪圈,就像小李同学,原本只是为了凑齐一次旅行的费用而借贷了三千元,但在高额利息和逾期费用的逼迫下,他先后在多个平台借贷,短短几个月内,债务竟如滚雪球般增长到了数万元,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不法借贷者还会采用暴力催收手段,他们会通过电话骚扰、短信轰炸、上门威胁等方式,给学生及其家人施加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学生因不堪忍受催收人员的骚扰,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抑郁、自杀等极端行为,曾经就有一位大学生张某某,因无法承受高额债务和催收人员的威胁,最终选择了跳楼轻生,留下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和无尽的遗憾。

校园循环高利贷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对整个校园秩序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校园里,一些深陷借贷困境的学生因无力偿还债务而产生自卑、焦虑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辍学现象,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使他们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大量学生因借贷引发的纠纷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园循环高利贷现象的屡禁不止呢?监管部门对校园借贷市场的监管存在一定漏洞,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校园借贷行为,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空白和监管盲区,变换手法继续从事非法借贷活动,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金融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学校侧重于学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金融素养的培养;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较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教育,使得学生们在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时,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驱散校园循环高利贷这一阴霾,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借贷机构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要建立健全校园借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和诚信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校园高利贷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家庭方面,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的日常消费情况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金融知识,营造健康的社会金融环境。

校园循环高利贷是一颗毒害青春的“毒瘤”,它无情地侵蚀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为校园驱散这片阴霾,让青春在阳光下绽放出绚丽光彩,让校园重新回归宁静与和谐,成为莘莘学子们追逐梦想、茁壮成长的净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共同铸就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