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农村宅基地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安居梦想与乡土情怀,曾经,这片土地只是农民自建房、传承家族记忆的所在,但随着时代发展,其蕴含的经济价值逐渐被挖掘,农村宅基地贷款应运而生,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新支点,却也在探索中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逐步放宽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为宅基地贷款铺就政策基石,以往,宅基地因产权归属模糊、流转受限,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多地试点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界限,让使用权具备抵押融资条件,比如某沿海发达省份,率先出台细则,经确权颁证后的宅基地,农户可凭相关证件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依据宅基地面积、地理位置、市场估值等因素综合确定,最高可达数十万元,期限最长能至数十年,这无疑给手握宅基地的农民吃下“定心丸”,资金活水得以流向田间地头。

激活乡村资源,农村宅基地贷款的破冰之路

对于农户而言,宅基地贷款是开启多元致富门的金钥匙,传统务农收入微薄且受自然、市场波动影响大,贷款资金注入后,有的农民将老旧宅基地房屋翻新改造成乡村民宿,像在一些古村落旅游胜地,原本闲置破败的宅子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民宿小院,旺季时一晚房价上千,一年营收几十万元,不仅还清贷款,还鼓了腰包;还有人利用宅基地兴办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加工当地特色水果干、手工糕点等,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盘活一方经济。

农村宅基地贷款推广并非坦途,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把控难题首当其冲,宅基地价值评估复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差异巨大,同一县域内靠近集镇的宅基地与偏远山村的价值天壤之别,缺乏统一权威评估标准,易导致抵押物估值虚高或过低,农民信用意识参差不齐,部分农户还款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一旦经营失败,贷款逾期处置抵押物时,又涉及复杂的农村基层关系与法律程序,银行债权难保障。

信息不对称亦是阻碍,不少农户对贷款政策、流程懵懂不知,不清楚自家宅基地能否贷款、怎么贷、利率多少;金融机构对农村宅基地实际利用现状、潜在市场价值也缺乏精准调研,双方在信息鸿沟两侧徘徊,好政策、好资源难以有效对接。

激活乡村资源,农村宅基地贷款的破冰之路

为攻克这些难关,多方协同发力是关键,政府部门需持续完善政策法规,构建科学公正的宅基地价值评估体系,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价;同时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派干部下乡、组织金融课堂进村,手把手教农户了解贷款细则,金融机构要创新产品模式,针对农村产业特点开发专属信贷产品,如“民宿贷”“农产品加工贷”等,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契合农业生产周期性长、收益慢特性;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与村两委合作,动态跟踪农户经营与还款情况,对信用良好农户给予优惠激励。

农村宅基地贷款宛如一颗希望种子,虽在成长初期遭遇风雨,却在政策暖阳照耀、各方精心呵护下,有望茁壮成参天大树,它一头连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头系着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当越来越多农民凭借宅基地贷款踏上致富快车,乡村大地必将焕发全新生机,田园诗意与富足繁荣同框,古老乡土在现代金融活水润泽下,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农村宅基地从沉睡资产蜕变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驱动中国广袤乡村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康庄大道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