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各类诈骗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其中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犹如隐藏在暗处的陷阱,给众多企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深入了解这两种诈骗罪,对于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市场交易的日益频繁,合同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纽带,而不法分子也瞅准了这一环节,利用合同的表象来实施诈骗,他们常常虚构事实,比如谎称自己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或者广阔的销售渠道,以此吸引对方签订合同,某些皮包公司声称能够承接大型建筑工程,在与建筑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后,收取大量货物后便消失无踪,让供应商血本无归,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资质证明、产权证明等文件,在合同中设置陷阱条款,使得对方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最终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合同相对方的财产权益,更破坏了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使得企业在合作时充满疑虑,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贷款诈骗罪则聚焦于金融信贷领域,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在金融活动高度发达的今天,贷款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却妄图通过诈骗手段获取贷款,有些借款人虚构企业经营状况,夸大盈利能力,向银行提交虚假的财务报表、购销合同等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用于个人挥霍或非法投资;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房产、车辆等抵押物的产权证明,从金融机构获取高额贷款后便逃之夭夭,贷款诈骗罪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巨额损失,影响其正常运营和资金安全,也会间接推高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国家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从法律层面来看,对于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都有着明确的界定和严厉的惩处措施,我国刑法规定,犯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对于贷款诈骗罪,同样根据诈骗数额的不同量刑,最高可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些法律规定彰显了国家打击诈骗犯罪、维护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的坚定决心。
为了有效防范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社会各界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企业和个人在签订合同前,务必对合作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商业信誉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仔细审查合同条款,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陷入诈骗陷阱,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加强对借款人资质和抵押物的审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识别风险,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这两类诈骗罪的危害和常见表现形式,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
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是经济领域中的两颗毒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依靠法律的力量、完善的制度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筑牢防范堤坝,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健前行,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实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