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1. 贷款对象
  2. 贷款条件
  3. 所需资料
  4. 办理规定
  5. 办理流程
  6. 还款方式
  7. 注意事项

在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支持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金融工具,其政策细节、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都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解析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各个方面,为有意向的购房者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一、贷款对象

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旨在帮助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自住住房的职工,具体而言,借款人需为住房买受人且正在缴存住房公积金。

二、贷款条件

要申请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人需满足以下条件:

1、有效身份证明:借款人及其配偶需具备有效的身份证件。

2、首付款要求:已支付规定比例的首付款,且首付款加贷款金额等于房产总价,房款未付清。

3、公积金缴存要求:连续、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近期应缴未缴不超过4个月。

4、收入与信用要求:家庭收入稳定,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5、担保方式:同意提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认可的贷款担保方式。

6、债务情况:借款人及配偶没有尚未还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或数额较大的债务。

三、所需资料

申请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时,需准备以下材料:

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详解与实操指南

1、身份证明:借款人、配偶及共有人(如果有)的身份证复印件各2份。

2、婚姻证明:借款人的结婚证或离婚证复印件2份(如河南省内办理的结婚证能在郑州市大数据平台查询到婚姻登记信息,则无需提供)。

3、购房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原件3份及复印件2份。

4、首付款发票:首付款发票原件(二手房为资金监管付款凭证)及复印件2份。

5、还款银行卡:借款人用于还款的银行卡原件及复印件1份。

注:非郑州住房公积金市级缴存户还需提供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及房管部门或不动产管理部门登记在夫妻名下的住房证明。

四、办理规定

1、贷款比例: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公积金贷款比例应当不超过房产总价的70%(部分情况下可放宽至80%),购买存量商品住房(二手房)的,公积金贷款比例应当不超过房产总价的60%(部分情况下可放宽至70%)。

2、贷款额度:首次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家庭首套住房的,最高公积金贷款金额为100万元;家庭第二次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的,最高公积金贷款金额为80万元,多子女家庭最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上浮20%。

3、贷款期限:最长贷款期限为30年,购买建成时间未超过20年的二手房时,贷款年限最长为20年;购买建成时间超过20年的二手房,贷款年限最长为15年,贷款年限可覆盖至借款人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

4、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执行,国家调整利率时,已放款的当年不调整利率,次年1月1日起执行最新利率。

5、月还款额:不超过家庭收入的60%,月还款额按借款人贷款年限计算,借款人家庭月收入按照夫妻双方最近6个月内住房公积金最低缴存基数之和认定。

五、办理流程

1、排号与资格认定:借款人需先到相关部门进行排号,并认定贷款资格。

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详解与实操指南

2、担保与抵押手续:借款人与担保公司办理担保、抵押手续。

3、签订合同:借款人与银行签订借据、委托扣款协议。

4、贷款发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受托银行发放贷款。

5、领取合同:担保公司通知借款人领取《委托贷款合同》、《抵押合同》。

注:贷款办理需要借款人、配偶、共有人(如果有)同时到场,因特殊情况不能到场的,需出具公证委托书。

六、还款方式

1、提前还款:贷款发放后,无还款逾期的,借款人可提前全部或部分偿还剩余贷款本金,提前还款可通过“郑好办”APP或银行网点办理(避开还款日,节假日顺延),部分还款时,每次提前偿还本金额须大于1万元,并可同时申请缩期。

2、月还款额:月还款额不超过家庭收入的60%,月还款额按借款人贷款年限计算,借款人家庭月收入按照夫妻双方最近6个月内住房公积金最低缴存基数之和认定。

七、注意事项

1、按时还款:借款人应按合同约定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如未按约定时间偿还,将会影响借款人及配偶正常提取住房公积金,并按规定对逾期本金计收罚息,对未支付利息计收复利。

2、冲还贷协议:申请贷款时或正常还款1期后可办理公积金冲还贷款协议签订业务(具体办理条件和要求需查阅对应业务须知)。

3、办理地点与时间:在郑州市区内购房的可到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或各区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公积金窗口办理;在县区购房的到对应县区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公积金窗口办理,受理时间为每月所有工作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0-17:00。

郑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为购房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了解并遵循相关政策规定,对于顺利申请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为有意在郑州购房的职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