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段(痛点切入)

凌晨3点,小王第8次打开某借贷APP:"再借5000还上期账单,下月工资到账立马填上!"——这个看似完美的闭环,就是传说中的i贷循环借。但别急着鼓掌,经济学里有个冷笑话:"当你发现自己在坑里时,第一步就是停止挖坑。"今天咱们就用资产负债表代替放大镜,看看这个"金融永动机"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第一章 循环借的本质:银行和你玩的"俄罗斯方块"

(专业知识点:债务螺旋效应)

想象你同时在玩三个俄罗斯方块游戏:

1号屏是工资收入(下落速度:蜗牛级)

2号屏是日常开支(方块形状:霸王龙尺寸)

3号屏就是i贷循环借——每当方块快堆到顶,就按"借贷键"清空几行。

问题来了:游戏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

- 利息叠叠乐:假设每次循环借款利率1.5%(月息),连续操作12次的实际年化利率不是18%,而是(1+1.5%)^12-1≈19.6%(复利计算器警告⚠️)

i贷循环借你的钱包是永动机还是无底洞?经济学老司机来揭秘!

- 额度幻觉:银行像给游戏续命的NPC,但每次"续命"都悄悄调高关卡难度(手续费/评估费)。某用户真实案例:初始额度2万→循环8次后→总负债反而变成2.3万。

第二章 当循环借遇上行为经济学:为什么我们总踩同一个坑?

(专业模型应用:双曲贴现+心理账户)

情景A:"现在立刻拿到5000元(哪怕下月还5500)" vs 情景B "耐心等30天拿5200元"。90%的人选A——这就是行为经济学的双曲贴现效应:人类对即时奖励的渴望堪比松鼠见到坚果。

更绝的是心理账户陷阱

- 大脑自动把"借贷额度"归类为"意外之财账户"(和年终奖同框)

- 却把"待还利息"丢进"未来烦恼账户"(和20年后的养老问题一起尘封)

金融教授们称之为:"用玛莎拉蒂的心态借钱,用共享单车的姿势还钱。"

第三章 破局方案:3个经济学工具自救指南

工具1 债务雪球法VS债务雪崩法(附实操案例)

- 雪球法(适合意志力薄弱者):先全力偿还最小额度的借款。某外卖小哥用此法,从7笔循环贷中优先击破2000元欠款,获得成就感后效率提升40%

- 雪崩法(适合理性派):优先消灭利率最高的债务。会计小姐姐计算发现,把每月多还的500元集中攻击年化24%的借款,2年少付利息相当于一部iPhone15

工具2 流动性管理神器:信封预算法Pro版

把银行卡分成三个虚拟账户:

- 消防账户(必备):至少存够3期最低还款额(防突然降额)

i贷循环借你的钱包是永动机还是无底洞?经济学老司机来揭秘!

- 拆弹账户:每月固定拨出收入的10%专项偿还利息最高的贷款

- 防沉迷账户:每次想循环借款前,强制观看自己制作的《负债进度条》视频(含咆哮体字幕)

工具3 信用杠杆转移术(高阶玩法)

如果必须借贷,试试这招乾坤大挪移:

1️⃣ 用年化4%的公积金贷款置换年化18%的消费贷(需符合条件)

2️⃣ 将信用卡分期改为账单日次日全额还款(免息期最大化)

3️⃣ 参加银行「利率打折」活动时,记得用内部收益率IRR公式验算真实成本

结尾段(神转折+行动号召)

下次看到APP上「可借额度」那个诱人的数字时,请自动脑补成超市冰柜里的「免费试吃」——确实能解一时之馋,但想靠它吃饱?肠胃和征信系统都会抗议。现在放下手机做两件事:

① 打开Excel做个《个人资产负债表》(模板评论区自取)

② 把本文转发给那个总说「就循环最后一次」的朋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他钱包胜造ATM机啊!

TAG:i贷循环借,循环贷产品,循环贷款是怎么回事,循环贷账户是网贷吗,循环贷app,循环贷每一次借钱都会上征信么